林愷(1908~1973年),原名謝樹法,俄文名字布多夫斯基,出生于郾城縣(今郾城區)李集鎮老官田村謝莊。
林愷6歲入學讀書。1926年6月,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,同年10月轉為中共正式黨員。1927年1月,任中共老官田村支部書記。改造紅槍會,組織老官田農民自衛軍,林愷任總率領,配合北伐。3月,林愷受黨組織派遣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軍事。
1928年,林愷在東方大學結業,轉到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。1929年,林愷被派到遠東邊防騎兵第五十八支隊任翻譯,后被派往邊區蘇維埃政府任巡視員。1931年,林愷到共產國際無線電學校,一方面從事翻譯工作,一方面學習通訊技術。
1933年6月,林愷受命攜帶一套密電碼回國,輾轉跋涉,于1934年2月,抵達瑞金黨中央所在地,把秘電碼交給了中共中央局秘書鄧湘軍,圓滿完成了這一艱巨而又重大的政治任務。在瑞金,林愷任中央組織部巡視員。4月,他到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后,林愷隨軍長征,擔任葉季壯梯隊政治部主任。1935年2月,接替伍修權擔任李德的翻譯。1936年6月,林愷任北方局電臺臺長,主持天津電臺工作。林愷積極而又穩妥地工作,保證了延安黨中央與北方局的及時聯系。
1937年5月,中共中央決定重建河南省委,并指定林愷任組織部長。9月上旬,林愷同省委書記朱理治一起回到開封,正式成立中共河南省委。經過朱理治、林愷等人努力,到年底,全省黨員由100余人迅速發展到了1000余人。到1938年6月,全省黨員已發展到近8000人,比抗戰開始時擴大了50倍?;謴徒⒘碎_封市委、豫西特委、蘇魯邊特委、皖西北特委、豫南特委、豫中特委等8個特(市)委,黃河以南的69個縣中已有64個縣建立了縣委、縣工委組織。
1937年,中共鄂豫邊省委改建為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工作委員會,林愷作為省委駐豫南全權代表直接領導,以發展抗日局面。1938年,彭雪楓到竹溝,同林愷一起分析情況,研究方法,建立起豫南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,使竹溝成為共產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。
1938年3月15日,林愷擔任新組建的新四軍第八團隊政治委員、黨委書記。八團隊由信陽邢鎮出發進軍皖東,開展敵后游擊戰爭,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一支鐵流。1939年3月,新四軍建立起江北指揮部和皖東前方委員會,林愷擔任前方委員會副書記。1939年7月1日,成立了以八團隊為骨干的新四軍第五支隊。林愷擔任政治部副主任兼支隊監察委員會書記。
1940年4月,林愷回到延安先后擔任交通局國內、國際交通處長。1942年9月,林愷到烏蘭巴托,建立交通站及籌劃中國干部歸國事宜。在外蒙工作期間,林愷曾翻譯《蒙古人民革命史》一冊,編譯《先進的東方》。
1947年春,林愷被分配到晉冀魯豫中央局工作,任三縱八旅副政委。他率部參加了魯西南戰役中的羊山集戰斗、堅持了大別山的艱苦斗爭、參加了淮海戰役。1949年3月,林愷由于身體原因,被派往鄭洛警備區任政治部主任,后任鄭州警備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潢川軍分區副政委。
新中國成立后,林愷先后擔任河南航空站政委,中南軍區空軍干部副部長、政治部副主任,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副主任,1964年任國家體委辦公廳主任。1955年,他榮獲二級八一勛章、二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。
1973年4月4日,林愷因病于北京逝世,終年65歲。
|